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今年|【一线调研 实干见闻】当“火箭发动机”遇到“数字化”( 二 )


赵剑告诉采访人员 , 他所在的航天六院提出 , 在八年内要完成9款新型发动机的研制 。 从十年磨一剑到8年9款新发动机 , 采访过程中 , 我们找到了其中的秘诀 , 就是用数字化赋能航天发展 。
制造:从“工艺品”到“工业品”的转变
设计是产品的第一个环节 , 设计完成之后 , 还要通过总装加工来实现 , 那么总装车间又是如何通过数字化来完成生产任务的?继续来看采访人员的调研 。
在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 , 采访人员见到了主管生产任务的副总经理刘友强 。 去年 , 他们公司交付的各型发动机再创历史新高 , 今年任务量更大 。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强:每个人会有个责任令 , 可以说它是军令状 , 这里边就规定得比较细了 , 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 , 都比以往上了一个层次 。
在采访的时候 , 刘友强接到了生产车间打来的电话 , 采访人员和他一起赶往生产车间 。
采访人员:过年去哪了?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强:过年我哪都没去 。 好多一线的初三就已经到岗了 , 到初四初五人就非常多了 , 达到1500人左右了 。 我们在春节前把2023年的工作基本上都安排到位了 , 关键环节关键点 , 得确认一下是不是按照预期正常起步的 。
刘友强来到的是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总装车间 , 这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力发动机 , 这几年中国空间站发射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 用的都是他们研制的发动机 , 未来探月四期、火星、小行星等深空探测计划 , 对它们的需求会更大 。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强: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 , 总装的脉动线 , (从)建成的第一天开始就基本上满负荷运行了 。
刘友强介绍 , 去年 , 公司交付了60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 今年的交付任务达到80台以上 , 他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盯住生产进度 。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今年|【一线调研 实干见闻】当“火箭发动机”遇到“数字化”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现在交货的期限就卡在小时级了?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强:是这样的 , 你现在如果还是说明天干什么 , 后天干什么 , 根本不行 , 你应该说明天几点钟之前干什么 , 几点钟干什么 。
刘友强告诉采访人员 , 以前发射任务少 , 需要的航天产品量很小 , 有的都是孤品 , 都是靠传统人工加班加点赶出来的 。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强:你像四五年前这个也就是(交付)十台八台 , 再往前就更不用说了 , 因为外部没有需求 。 你看现在 , 接近商品 , 产品化了 。
刘友强说 , 这两年 , 发射次数越来越多 , 为此 , 公司实施了“卓越产品行动”计划 , 各车间生产现场机械臂、自动上下料系统、智能立体库、无人运输系统等自动化设备随处可见 , 新的脉动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中 , 预计6月就将投产 。
采访人员:这条线要投产之后 , 你这压力就能小一点?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强:那小很多 , 真的小很多 。
采访结束时 , 刘友强告诉采访人员 , 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大量使用 , 使得以往靠手工打造的“工艺品”成了现在批产的“工业品” 。 尽管今年的生产任务压力依然很大 , 但有信心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交付 。
试车:从一台专用到一台多用的转型
在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 ,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 就是试车 , 不管是新研制的发动机还是准备交付的发动机 , 都要在试验台上点火来验证性能 。 为了满足航天任务的需要 , 新的试验台也在加紧建设中 , 未来这个新的试验台也将是全数字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