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一场深度的IT效率革命:低代码市场加速嬗变( 二 )


目前国内SaaS企业的低代码平台主要是用来提升自身内部开发效率 , 以及客户和集成商/代理商的二次开发需求 , 以补充自身SaaS产品灵活度不高的短板 , 因此有非常强的业务属性 , 比如销售易聚焦在CRM领域 , 北森聚焦在HR软件领域 , 用友、金蝶聚焦在财务软件领域 。 由于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 , 属于各赚各的钱 , 因此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 。
不过 , 一旦随着这些厂商发展进入更高阶段 , 开始将自身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ISV)之后 , 其就会在PaaS上长出SaaS , 从而突破SaaS企业的业务范围 , 形成应用生态 。 当然 , 也存在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商ISV , 在平台上构建新应用 , 然后借助平台的流量售卖给平台客户 , 从而突破自身的SaaS企业业务范围 , 形成平台生态;或者将平台卖给ISV , 独立开发和交付ISV自己的应用软件 。
第二类 , 直接绕开业务场景 , 打造一个通用性的Salesforce的平台 。 这种公司与前者不同 , 其倾向于独立造平台 , 其代表如OutSystems、Mendix , 国内的 ClickPaaS、宜创科技、明道云、简道云、轻流等等 。 不过 , 目前这种模式在业内褒贬不一 , 反对者认为没有业务支持技术很难发挥价值;支持者则认为海外Salesforce的成功 , 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
据IDC发布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 , Salesforce每赚1美元 , 它的全球生态赚4.29美元;预计到2024年 , 它每赚一美元 , 它的全球生态将赚5.8美元 , 这就意味着这个生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强大 。
总体来看 , 不同流派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 。 不过从时间上来看 , 这两种路径想要完全变成生态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
并非零和博弈
客观上来说 , 云巨头的入局对现在正在做低代码的创业公司影响很大 , 但从逻辑上却是讲得通的 。 拿云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来说 , 自2016年开始 , 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中 , IaaS和PaaS的增速便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 聚焦在IaaS层面的云计算大厂竞争趋于白热化 , 大厂都在未雨绸缪地寻找新的差异化的增长点 。 于是 , 从IaaS向PaaS延伸便成了一种潮流 。
【自动驾驶|一场深度的IT效率革命:低代码市场加速嬗变】而大厂纷纷入局低代码领域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被“管道化” , 云厂商主动介入该领域也能够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 业内就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比如微软) 。
微软基于 Office 和 Visual Studio 的技术积累 , 在低代码领域的优势得天独厚 。 仅从收入角度来看 , 根据IDC统计的全球主要云计算厂商的收入拆分 , 微软智能云的 PaaS和SaaS收入占比超过60% , 这带来了比阿里云、AWS更高的利润 。
说白了大厂参与低代码市场竞争 , 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争夺云市场的话语权 , 既然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越来越高 , 与其将主动权交给别人 , 不如自己来做 , 这就是中国云计算厂商做低代码的动力 。
也正因为如此 , 大厂与初创企业在这上面不免发生“肢体碰撞” 。 比如 , 在2017年的协同办公大战中 , 就发生过阿里钉钉与创业公司纷享销客的广告大战 , 在前者“免费+补贴”的攻势之下 , 后者不得不裁员转型CRM 。
而在这一轮OA大战中 , 受伤的远不只有纷享销客一家 , 明道云也先后被“误伤” 。 先是被OA大战所伤 , 后是被低代码所伤 。 在频繁短兵相接之后 , 明道云的创始人也不免感慨:“想想这种事情也不是巧合 。 ”实际上 , 大厂虽然与创业公司身处同一赛道 , 定位存在错位 , 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竞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