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幕后故事:从低碳火炬到AI裁判,十四年后中国科技再上场( 二 )
这意味着 , 一旦水冰转换实验失败 , 耗时四年打造的水立方游泳池将被直接浇上混凝土 , 改成冰场 。
杨奇勇担心了 , “我觉得不成 , 这是全世界最快的游泳池 , 真要浇上砼(混凝土) , 我就当场辞职 。 ”同行的郑方安慰他 , 国家建筑工业化体系发展了这么久 , 预制装配场地的水冰转换 , 也一定能达到与现浇混凝土场地一样的性能 。
从可能到不可能 , 往往从大胆和不懈的尝试开始 。
为解决问题 , 杨奇勇和郑方分别找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专家教授 , 研究力学结构和环境制冷 , 攻克让冰场坚固稳定、成功制冷的难点 。
经过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大学和中建一局、商汤科技等科研团队近60天的协作 , 2019年底 , 一套包括可转换场地、可调节环境、智慧场景控制和增强观赛体验等关键技术的冬夏场景智能转换体系得以成功自主研发;在比赛大厅中部 , 也搭建了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 , 形成具有多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 。 “水冰转换”从畅想变成了现实 。
文章图片
变身“冰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图源官方
更精准的力量
“力量来自公平” 。 回望奥运的历史会发现 , 百余年来 , 人们一直没有放弃追求的 , 是体育竞技的精准和公平 。 在今年的冬奥会上 , 科技也为体育竞技提供了更精准的方案 。
在冬奥会测试赛中 , AI裁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 在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等技巧性项目中 , AI评分系统通过捕捉、记录运动动作 , 根据基础标准进行评分 。
基于数字化和3D技术的AI裁判 , 可以克服高度、光线等复杂因素 , 捕捉在运动员的细微动作 , 通过回放和分解动作 , 还可以在赛前为运动员提供定制方案 。
2022年1月21日 , 花样滑冰AI辅助评分系统1.0产品发布 , 由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共同发起 , 同时启动花样滑冰AI辅助评分系统2.0建设 , AI头部企业第四范式将提供人工智能算法、平台等全面支持 。
这套辅助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赛前训练的评分和检测 , 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与深度学习 , 对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追踪 , 实现稳定性可视化的比赛评判 。
对技术团队来说 , “AI裁判”的研发是一次不简单的探索 。
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秘书长贾昊对36氪说 , 在花滑自研AI辅助系统的需求被提出的时候 , 尽管科研团队的工作者都积极性极高、愿意尝试 , 但花样滑冰是比赛规则最复杂也是评分难度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 , 一直以来 , 我国人工智能在花滑运动领域的应用基本处于空白 , 团队成员并不能确定这一项目能够成功落地 。
为了推进项目 , 中关村技术团队摸清了花样滑冰的国际挑战规则后 , 和相关高校团队合作交流 , 对近百个视频 , 几千张动作样本进行逐帧的标注和记忆 , 使AI系统通过捕捉运动员的肩跨膝踝等八个点位 , 准确进行动作识别和判定 。
两个月时间内 , 花滑自研AI辅助系统1.0版本推出 , 能够通过平面视频判断运动员动作 , 抓取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在2.0版本中 , 这套辅助系统将能够通过人像捕捉 , 分辨运动员重合的场景 , 以3D形式呈现和评分 。
文章图片
花滑人气选手羽生结弦也将参加北京冬奥|图源新华社
同样站在更精准的运动追踪角度 , 英特尔则将3DAT技术(三维运动员追踪技术)从实验室应用到了赛场上 。
- 奥运会|刘少林说再赢一个冰墩墩送给妹妹上热搜!北京冬奥组委回应“一墩难求”
- 英特尔|北京冬奥会背后的Intel:4台摄像机和500多孩子
- 冬奥会|冬奥会闭幕式剧透来了 张艺谋自曝重点:呈现“双奥”瞬间 穿越历史
- 分辨率|北京冬奥开幕式巨大地屏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长征云”
- 冬奥会上机器人集结,无人服务风口将至?
- 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举行,中国小将朱易迎来冬奥会首秀
- 京东方|冬奥会开幕式好评不断!14年亏了3000亿的科技巨头以黑科技助力
- 北京冬奥会上有哪些合肥“黑科技”?
- 机器人|科技元素融于冬奥
- 冬奥会开幕式|闪耀“大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