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难理解 。 2011年后 , BAT的投资模式趋近成熟 , 投资案例也越来越多 , 在这种环境下 , 新的互联网公司一出生就接触到了VC , 成立不久就对投资跃跃欲试 。 据统计 , 2018年中国300家独角兽中 , 半数与BAT有关 , 不少如今活跃的投资者 , 比如美团、B站 , 就曾是BAT的投资对象 。
小米创始人雷军本身就是天使投资人 , 小米成立之初就带着投资基因——2011年小米投资了做汽车消费的卡卡移动 , 2014~2021年 , 小米一直是活跃的投资方 。
字节跳动2015年开始涉足投资 , 当年就投了10笔 , 之后数年 , 字节对外投资频次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 。 但从2019年至今 , 字节连续两年对外投资数增长率保持在50% 。
字节跳动善于利用投资收购来补充团队的基因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 在投资了极课大数据、AIKID后 , 字节才尝试自己做教育 。 对字节来说 , 收购的最大意义是人才团队 , 而非产品或者流量 。
B站投资首秀是2013年投的暗黑系动作手游公司(嬉皮士游戏) 。 围绕投资 , B站有着一套明确的打法——聚焦于泛文娱、游戏领域 。 从这些年B站的投资对象也可以看的出来 , 紧抓年轻社群喜欢的文化内容 , 是其投资的核心逻辑 。
C
而随着投资事件和投资规模的增加 , 互联网大厂投资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 。
腾讯为代表的大厂趋向于“被动式投资” , 不过分追求业务协同 , 更多寻求财务回报;京东、小米等公司偏向于“补充式投资” , 被投公司与母公司不存在紧密的业务联系 , 但能帮助母公司构建商业生态、刺激市场需求、巩固市场地位;阿里、美团、B站则趋向于“驱动型投资” , 注重被投公司与母公司当前战略及业务的紧密联系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厂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 据腾讯2020年年报 , 合营、联营公司的投资资产总额达3152.58亿 , 占总资产的29.76% 。
在某些行业观察者眼中 , 成立战投部门、广泛对外投资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否被称为“大厂”的门槛之一 。 因为只有当公司开始重运营、有闲钱、有业务拓展需求的时候 , 投资部门才能派上用场 。
随着大厂版图的扩张 , 投资也变得越来越“重” , 最明显的变化是投资轮次 。 2011年前后 , 互联网大厂投资近七成是B轮前的早期项目;而到2021年 , 战略投资已经占比近半 。
从投资动机来讲 , 互联网大厂投资战略分为财务导向型和战略导向型 。 但即使是公认追求财务导向的腾讯 , 其投资成功后退出的案例也鲜有耳闻 , 投资盈利几乎从未兑现 , 只存在于财务报表上 。
而现在 , 这种形势正在逆转 。 在B站等后起之秀忙着修筑自己的城墙与护城河的时候 , 造系运动的始发者腾讯和阿里则反其道而行之 , 开始主动拆墙 。
近两年来 , 阿里接连退出了芒果超媒在内的多家媒体 。 2022年1月10日 , 张勇宣布退出微博董事会 。
去年12月 , 腾讯以派息的方式减持京东 , 这一动作被业内解读为腾讯面对反垄断趋势的应对举措 。 若这一推测属实 , 拼多多、美团、滴滴、快手都有成为下一个腾讯减持对象的潜在可能 。
公司投资策略并非一成不变 , 且投资前和投资后情况也在随时变换 , 其本质都是通过投资、并购 , 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 , 在自身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
事实上 , 腾讯、阿里在与过往投资公司切割的同时 , 也并未停下投资的脚步 , 只不过其目光更多投向了To B领域 , 开始在产业互联网布局 。
目前 , 腾讯和阿里在投资业务上仍是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翘楚 , 但随着大厂战投转舵 , “腾讯系”和“阿里系”或将逐渐成为历史 。
- 字节跳动|拼多多“砍价免费拿”背后:把算计抛给用户,把快乐留给自己
- 有赞|字节跳动解散战略投资部门
- 运营商|字节战略投资部“拆”了,网友们都惊呆了,张一鸣的野心又被搁浅
- 猫眼|字节收购"影拓邦",在线票务市场迎新一轮竞速赛?
- 尼康|尼康正式发布旗舰Z 9新固件:连拍更稳更强
- 30天内文娱领域疯狂“拿地” 字节跳动初生牛犊不怕虎?
- 腾讯|微软、Meta、腾讯、字节,争夺同一张元宇宙船票
- 腾讯|字节战投,不再跳动
- 文娱|字节收购“影拓邦”,在线票务市场迎新一轮竞速赛?
- 银联|微软、Meta、腾讯、字节,争夺同一张元宇宙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