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的问世 , 其实是在默默展示华为的实力 , 其能力圈已经从最初的车机扩展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三大终端 , 成为一个非常强势的全栈供应商 , 同时具备芯片、操作系统、感知硬件、决策融合算法的能力 , 华为可以跳过硬件集成直接和整车企业合作 。
虽然小康一再否认变为华为代工厂 , 但这样大而全的服务 , 很难说小康算是很独立的主机厂 , 而华为则像是“全面服务”的供应商 。 赛力斯可以说是浅尝辄止 , 而最新的这款问界M5 , 似乎也在让华为思考 , “不造车”的边界到底在哪?
两种路线之争 , 中高层流失
华为向来不会贸然踏入一个行业 , 历史上华为大规模战略投入新的业务 , 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容量足够大;二是从时间节点上说 , 市场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前夕 。
东吴证券披露 , 在华为内部有这样一组预估数据 , 当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每提高1% , 全球汽车零部件(除美国市场外)市场扩大33亿美元;若智能化和电动化同时提高1% , 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将扩大60多亿美元 , 如若两者还能同步提升 , 若智能化+电动化渗透率提高到50% , 全球将新增超万亿元市场 。
汽车市场规模约为智能手机的3倍 , 是一片更广阔的海洋 , 做这样汪洋大海里的一条大鱼 , 则更具战略意义 。 在ICT沉淀已久的华为 , 没理由放过这样的市场 , 同时 , 华为必须介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中来 , 以弥补消费者业务的受挫 。
随着不断深入这片市场 , 在华为内部也出现了两种路线之争 , 造车派和不造车派 。 不造的主张基本是 , 造车战线长 , 周期广 , 投入成本巨大 , 而倘若再次遭遇汽车芯片制裁 , 将又会是致命一击 。 并且 , 目前华为还有很多汽车行业客户 , 可能将会影响与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 , 这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华为所无法承受的 。
而造车派则认为 , 这是风险也是机遇 , 华为的技术必须付诸在终端上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商业价值 , 还有可能再诞生一个新的消费者业务线 。
徐直军曾在公开场合就指出过这点 , “华为历史上很多选择大家不理解 。 每一个企业都知道 , 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最好 。 (不造车)余承东就不服气 , 但他只有一票 。 对于华为整个高层团队来讲 , 清楚华为在求生存阶段 , 做什么合适 。 ”
内部的分歧 , 最后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以投票形式表决 , 最终汇成任正非拍板的那一句 , “坚决不造车 ,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 , 干扰公司 , 可调离岗位” 。
但造与不造都在付出相应的代价 , 最先显现在高层的变动上 , 2021年7月 , 作为原能驾驶产品部部长的苏菁 , 因对特斯拉发表了不当言论而被免职 , 他被免职后 , 卞红林接任成为新任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 , 同时任华为汽车BU CTO 。 而在此前Tech星球报道中 , BU最初的架构中 , 蔡建永担任这一职务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线(BU)从徐直军负责的 ICT 业务管理委员会 , 调整到余承东负责的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 , 余承东还取代了王军成为了实际一把手 。
Tech星球观察到 , 出走的中高层更愿意加入传统的主机厂或者造成新势力的阵营 。 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 , 华为汽车BU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加入蔚来汽车 , 担任算法研究的内部专家 。 此前 , 智能驾驶产品项目群总监张晓洪于2021年4月加入蔚来任职高级产品经理;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原部长陈奇也离开 , 于近日加入极氪 , 出任自动驾驶副总裁 , 负责极氪自动驾驶业务 。
- 华为荣耀|手机性能排行TOP10:华为垫底,荣耀第2,榜首是黑马
- 华为鸿蒙系统|全球手机市场排名重新洗牌:小米第三、三星第二、第一预料之中
- CPU|来美国建厂就买你的电池,苹果公司偷鸡不成蚀把米
- 特斯拉|华为全面带火了激光雷达,中国车企能弯道超车,超过特斯拉么?
- 华为|米108+256用了半年多了,没什么问题,觉得128不够现在256剩余太多了
- 月亮|华为拿到月亮模式专利,那AI摄影还远吗?
- 苹果|苹果春季发布会时间基本确定!四款新品诚意十足,果粉们敬请期待
- 苹果重回“第一”,iPhone 13功不可没,中国市场贡献巨大!
- 小米mix|又一5G手机问世,比华为便宜,充电速度将“比曹操还快”?
- 苹果这个“检测用户跌倒”专利有温度,值得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