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学网作者|贺涛短短5天内|博士生一作发布重要成果!发现反直觉物理现象( 二 )


通过仔细研究 , 王智鑫发现 , 光在激光器的腔体里传播时 , 其实是一直被束缚在一个比较狭小的“管道”(波导)里 。 当光被镀金膜反射后 , 有一部分“跑”掉了 , 无法重新进入到“管道”里 。 如果在镀金膜上打一个精确设计的小圆孔 , 那么这个圆孔实际上会起到透镜的作用 , 把反射的光重新“聚焦”到“管道”里 。
本文转自:科学网作者|贺涛短短5天内|博士生一作发布重要成果!发现反直觉物理现象
文章图片
金属镀膜上的小孔实现类似于聚焦的效果
相比于没有打孔的情况 , 这时虽然有光透射出去 , 出光功率提高了 , 但是有更多原本耗散掉的光 , 又被聚焦到了“管道”里 , 所以进入“管道”的反射光也变强了 。 于是 , 在提高激光器出射功率的同时 , 损耗也降低了 。
王智鑫告诉《中国科学报》 , 这是传统几何光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 是在特殊条件下才会出现的现象 。
原理搞清楚了 , 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尝试 , 这一结果最终成功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 研究者在激光器两边的金属镀膜上 , 先后打开了两个直径950纳米的圆孔 , 这不仅将激光器的出射功率大幅提高 , 而且最终功耗比之前的世界纪录降低了40%以上 。
当王智鑫将实验成果向导师展示时 , 杰罗姆兴奋地说 , “I'mveryexcited.Itmademyday.”(我太激动了 , 它让我一天都很开心) 。
简单本身 , 就是一种美 。 双面镀金 , 本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低损耗设计;打孔 , 也是最直观、最本能的出光办法 。 把这些极简的设计组合在一起 , 竟然实现了有违直觉的现象 , 还突破了一个指标的世界纪录 。
在王智鑫看来 , 这正是物理学“美”的一面 。
导师人设:一半是物理学家 , 一半是工程师
王智鑫的导师杰罗姆 , 以在量子级联激光器发明中的核心作用而闻名 。
1994年 , 全球第一台QCL由杰罗姆 , 著名的应用物理学家费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Capasso)和华人科学家卓以和等共同研制 。
本文转自:科学网作者|贺涛短短5天内|博士生一作发布重要成果!发现反直觉物理现象
文章图片
ETH物理学家杰罗姆·法斯特
杰罗姆的Googleschoolar引用数超过4.5万 , H指数达104 , 在该领域内具有很高排名 。 圈内还有传闻称 , 杰罗姆因在QCL上的卓越贡献 , 曾经被列为诺贝尔奖提名 。
本文转自:科学网作者|贺涛短短5天内|博士生一作发布重要成果!发现反直觉物理现象】在QCL发明之前 , 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射波长主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QCL的问世 , 直接将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中远红外和太赫兹波段 。 目前 , 其主要应用于环境检测、痕量气体检测等 , 此外 , 在军事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 如激光制导、毒气检测、激光雷达、自由空间通讯等 。
世界著名的瑞士少女峰山顶上 , 就有一台QCL 。 十余年来 , 它一直在持续监测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
目前 , QCL的功耗基本都在10瓦以上 , 相当于家用照明LED灯泡的功率 。 在工作时 , 这种器件依赖于强大的散热系统——它们往往非常笨重 , 难以便携移动——从而制约了QCL在类似无人机这样的移动平台上使用 。
突破尺寸和能耗的制约 , 是杰罗姆的一个梦 。 从商业价值来说 , 如果有一天能将QCL装进手机里 , 那应用场景就普及了 。
王智鑫喜欢举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例子 , 来说明一项研究所蕴含的商业价值 。
VCSEL随着尺寸和能耗的缩小 , 经历了两次大发展 。 第一次就是VCSEL用于光电鼠标 , 产业规模瞬间就爆了;第二次就是智能手机引入VCSEL , 当作3D传感摄像头的关键元器件 。 找到一个普适性场景 , 就能极大地提高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