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消费者,要先学知识再下单( 二 )


不论营销方式如何变化 , 始终要有从科学理性(至少是假装)的角度阐述 。 实际上 , 让人(自以为)理性地决策下单 , 对于商品的口碑及复购率至关重要 。
但是 , 正如一派胡言的脑白金小作文那样 , 虚假广告及伪劣商品问题曾长期困扰消费者 。 曾几何时 , 甲醇勾兑的假酒、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等横行于市 , 人们戏称要做个合格的消费者 , 得自学元素周期表 , 成为医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土专家 。 这也说明 , 权威、专业、科学的商品评测、推荐或曝光 , 是消费者的刚需 。
这一“扶正祛邪”的使命 , 先后由电视上的打假栏目、一些第三方评测和投诉受理机构等承担 。 但中心化的机制也容易被专业之外的因素影响 , 导致公信力下降等问题 。
解决方法就是“去中心化”:让更多专业的个体或小工作室参与进来 , 实现分布式的好物推荐 。 这样 , 作者之间既可以优胜劣汰 , 保证人们看到的整体内容品质;又可以相互制衡 , 避免话语权高度集中之后 , 有被“收买”之嫌 。
与此同时 , 也有很多“野生”专业人士期待着加入带货行列 , 却不得其门而入 , 无法跟商家和消费者对接 。 此时 , 来自平台官方或MCN的指导扶持 , 乃至协助维权等等 , 就变得很重要了 。
在各方共同需求和平台/MCN的主动撮合下 , 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趋势 。 在1月14日的知乎内容生态伙伴大会上 , 美妆护肤答主“光光是颗小太阳”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
“大家有没有发现 , 现在的超头部主播 , 他也会在美妆领域给用户进行成分教育 , 他会分析讲明白这个产品 , 包括做‘小课堂’等等 , 直到最后你下单 。 “
“未来两三年以内 , 中国互联网的KOL会经历一轮大的洗牌 , 真正具有专业、靠谱、获得感的创作能力的博主会慢慢走到台前了 , 过往以泛娱乐化的博主会慢慢失去构成信任的能力 。 ”
哪里更适合知识KOL“白手起家”
“光光是颗小太阳”是从知乎平台内“白手起家”的KOL , 他说:
“知乎是中国互联网‘成分党’(科学护肤)的起源和大本营 , 坚持用专业并且有获得感的内容 , 和用户进行深度的交流 , 基本上是其他平台 , 特别是短视频平台源源不断的素材库 。 有人抄袭伪装在别的平台成为顶流 , 甚至在直播当中收割一个亿 。 ”
这个“有人”指的是KOL“阿怀” 。 去年8月 , “光光是颗小太阳”指控阿怀实际是洗稿、抄袭、侵权 , 贩卖虚假人设 。 其“VC系列”“抗炎系列”等多则短视频抄袭其文字稿 , 甚至连原文里的错误也照搬过去了 。
这届消费者,要先学知识再下单
文章图片
据界面报道 , 事后阿怀仍然有120万粉丝 , 还是属于一位比较大的KOL , 不过她重开直播间人气“惨不忍睹” , “基本已经过气了” 。
“光光是颗小太阳”认为 , 此事可以验证知乎两个非常大的价值:
集合非常多专业的业内人士 , 他们的产出再去影响其他平台的二次传播 , 所以是“KOL中的KOL”;平台和专业博主具有帮助品牌背书的强大能力 , 也起到撬动其他非专业博主的杠杆作用 。知乎总编辑、副总裁秦亚洲说 , 知乎是“原创内容的高地” 。 今天生活中使用的很多流行词、新概念 , 是在知乎得到共识以后溢出到整个互联网 。
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在知乎的“浓度”最高 , 但这不必然意味着知乎就比别处更适合用专业知识变现 。
我们都知道 , 一个KOL可以同步运营多个平台 , 换个地方还是这个人 , 也不影响他的专业性 。 除了知乎之外 , 还有B站、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等地具备以专业知识和人设带货的潜在土壤;而KOL及机构媒体发展到最后 , 也多会自建渠道(以公众号、官网、App等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