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么?( 二 )


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么?
文章图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 , 虚拟人的制作得以快速发展 , 进入发展快车道 。 建模的精细度、动作捕捉技术以及AI交互技术更是日渐成熟 , 行业门槛逐步降低 , 成本端也有所下降 。 虚拟人已逐步达到写实逼真程度 , 具有情感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不论是从形态、表情还是声音都与真人越来越相似 。
“Z世代”对虚拟世界的接受度更高 , 渴望新形式的内容消费
Z世代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 , 统指受到互联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 。 这也进一步表明这部分人群对虚拟人的接受度要相对更高 。
据统计 , 目前中国成年95后总人数约为2.6亿 , 贡献了40%的整体消费 , 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上一股强劲的新力军 。
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么?】Z世代的标签众多 , 个性十足 , 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消费方式 。 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 渴望新形式的内容消费 。
人口老龄化带来行业机遇
由于医疗技术进步等影响 , 当前人均寿命延长 , 我国养老需求日渐增加 , 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不断提高 , 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妥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趋重要 。
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么?
文章图片
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 , 处于中青年的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 , 大部分老人被动成为了''孤寡老人'' 。 在日本 , 小冰等公司也在开发情感陪护的AI虚拟人 ,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带来的情感空虚问题 。
政策与资本的助力
2021年10月26日 , 广电总局组织制定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 《规划》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方面 , 明确提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 , 创新节目形态 , 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
在政策的方向引领下 , 资本也纷纷注入虚拟人这一行业 。 据天眼查显示 , 截至2021年11月 , 虚拟数字人相关投资有13笔 , 集中在虚拟数字人、虚拟偶像以及泛娱乐领域相关技术等公司;2020年全年相关投资共10笔 , 2019年全年相关投资共6笔 。
虚拟人频频出圈,下一个“同事”还会是人么?
文章图片
虚拟人——更合格的“打工人” , 打工人将无处打工?
一片蓝海之下 , 虚拟人的发展只会一路高歌猛进 。 崔筱盼、N小黑和N小白的成功似乎证明虚拟人是比人类更合格的打工人 , 有网友甚至说:“珍惜还能和同事内卷的日子吧 , 他们至少还是人 。 ”
一个虚拟人可以抵得上上百个员工 , 他们不用吃饭 , 不用休息 , 不需要五险一金 , 不要加班费 , 出错率低 , 不会生病 , 并且无条件忠诚企业 。
著名科幻作家、第74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对中国财富表示:未来 , 虚拟人取代人是必然的趋势 。 川财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李松泽同样认为:未来 ,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渗透将会非常迅速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呢?难道虚拟人真的会取代就业么?
事实上 , 人们对机器会摧毁人类工作岗位的担心由来已久 。 在1589年 , 当威廉·李(WilliamLee)将其发明的织袜机敬献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 希望获得专利时 , 女王以如下宣言表示拒绝:“至于你的发明可能给我可怜的臣民带来的影响 , 肯定会剥夺其工作岗位 , 使之沦为乞丐 , 毁掉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