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云上现中轴,数字化「你好,北京」

中轴线|云上现中轴,数字化「你好,北京」
文章插图
有优势,也碰到了新问题。

作者 | 陈晨
编辑 | 北方
老北京人口中的「楼燕儿」一身黑褐色羽毛,学名为雨燕。雨燕的四趾全部向前,无法在平地站立,一旦降落则很难起飞,因此多栖居在北京的古建筑梁缝里。
上世纪 50 年代,旧城改造的历史进程下,不少古建筑被拆。1952 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 年,地安门被拆,随后是朝阳门、崇文门、阜成门、东直门,直到西直门——与之伴随的是北京雨燕的数量从上世纪的上万只减损到如今的三四千。
为了找到能代表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形象,「数字中轴」项目团队翻阅了大量资料,直到「邂逅」了北京雨燕——「整个中轴线的保护与复原,其实也是在为雨燕修复它的家」,北京雨燕,就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正阳门箭楼也曾是雨燕的栖息地。作为北京最高大的箭楼,它戍守在天安门南端。这里举办过解放军入城仪式,也向公众开放展览。2021 年 12 月 29 号,这座古老的城楼被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推进的「数字中轴」项目点亮。
晚七点,箭楼外的前门大街上,为跨年准备的各种灯饰挂了起来,游客来往拍照。箭楼内,修缮一新的小红楼里搭起了台子,主持人春妮上台开场后,一段动画视频做了开场:一只雨燕飞过北京中轴线,开始介绍中轴线上的那些故事与记忆。
中轴线|云上现中轴,数字化「你好,北京」
文章插图
01
做成大 IP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 7.8 公里。历经 700 多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梁思成曾感叹,「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一种空间概念。」
从事文遗保护研究的吕舟喜欢从建筑秩序看一座城市。古罗马时期,城市围绕供众人聚集讨论的广场构建。北京中轴线则构建了一种左右建筑群严谨对称,以中为尊的秩序。在他眼里,中轴线代表了东方式的理想都城结构。
南边的珠市口、天桥买卖热闹;天安门、故宫肃穆庄严;南锣鼓巷、什刹海堆满了胡同四合院,聚集来往游客;中轴线上的每个段落都有独属的性格、不同的内涵。
中轴线|云上现中轴,数字化「你好,北京」
文章插图
北京中轴线鸟瞰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早在 2011 年就启动了,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 2017 年,申遗才全面推进。
【 中轴线|云上现中轴,数字化「你好,北京」】作为申遗文本的的负责人,吕舟就是从这时开始介入,工作量庞大,国内百余名专家和几十个国际专家陆续加入了团队。为了争取在 2024 年内实现申遗,项目需在 2023 年进入考察验收期,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整个 2022 年,将是申遗工作的攻坚阶段。
而攻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怎么呈现」,其中包括数字展陈(申遗的必要选项之一)、对数据的收集、汇编和深度分析,北京市文物局与腾讯的项目合作就缘起于这项需求。
建设「数字中轴」、与文物遗迹和公众打交道的动态交互过程中,腾讯能够收集各项关键数据与变化,分析中轴线对北京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拉动效应,评估大众理解认知并参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为申遗调研与文遗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腾讯 SSV 负责人陈菊红就「数字中轴」项目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从普遍性价值到社会知识的转换,二是让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更好的触达社会大众,传播到世界各地,三是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