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自动变形的“擎天柱”,背后或是消费级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三 )





最后 , 在机器人的变形运动算法以及步态算法层面 , 由于擎天柱人形态的结构、造型 , 以及重量分布与K1Pro完全不同、且存在人、车两种不同的运动形态 , 所以需要两套不同的控制算法以及一套单独的变形算法 , 因此其算法设计的复杂程度极高 。 特别是考虑到擎天柱本身要更大、更重、关节数量也多得多 , 这也就意味着当它“动起来” , 特别是双足步行的时候 , 几乎全身上下所有的舵机都需要连续不断的进行调整 , 从而让机器人在“迈步”的过程中 , 能够维持住重心的平衡 。 很显然 , 这需要几十个舵机和它们的驱动算法紧密配合 , 更需要机器人内部足够多的传感器不断侦测重心、摩擦力、角度等数据 。 正因如此 , “双足步行机器人”不仅仅是许多大男孩从儿时起就抱有的浪漫幻想 , 本身更是机器人行业中的一颗技术明珠 。
事实上 , 根据乐森方面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显示 , 尽管自动变形的擎天柱2021年才正式面世 , 但产品本身的研发实际上早在12年前、也就是2009年就开始了 。 在这12年里 , 包括创始人在内的一大批深爱变形金刚IP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 探索了各种不同的机器人研发思路 , 解决了海量的技术和设计难题 , 并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技术突破 , 最终才让这款全球首个能自动变形的擎天柱成功与大家见面 。
它不是玩具 , 而是能“圆梦”的正经机器人
除了结构、技术原理上的复杂和特殊之处 , 虽然表面上是一台“可遥控的大型玩具” , 但实际上乐森推出的这款擎天柱 , 内涵却早已超出了“玩具”的范畴 。 因为它不只是能变形、能发声、能通过手机或声控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 更为重要的是 , 这些行动本身还可以经由用户进一步的进行编程 , 开发出更多的“花样” 。



根据乐森方面透露 , “擎天柱”目前支持四种编程模式 , 其中一种是在APP直接通过“手掰”让机器人记住相应的动作 , 还有一种则是完全通过APP图形化编程来完成指令、动作、声音的联动 。 显然 , 前者比较适合父母与孩子共同操作 , 通过引导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而后者则相对更“高端” , 需要有一定的编程基础 。



当然 , 如果有关注过目前的教育机器人市场可能会发现 , 市面上大多数针对儿童的教育机器人要么是采用了模块化拼装式的设计 , 强调的是既要孩子们自行组装机械结构 , 又需要通过编程“赋予”这些机械体动作的能力 , 要么就是完全放弃机械动作组件 , 纯粹靠摄像头、屏幕、麦克风与孩子们互动 , 此时“机器人”只不过是一个好看的外壳而已 。
很显然 , 无论是擎天柱、还是类似星际侦察兵K1 Pro这种体型稍小的产品 , 乐森的机器人在基本的设计思路和使用方式上 , 与市面上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 那么 , 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条看起来格外特殊的产品路线呢?



针对这个问题 , 乐森表示 , 他们从未将自己定义为玩具公司 , 而是一家专注于消费级机器人的“机器人公司” 。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 , 就是比起拼装体验也好、编程教育功能也罢 , 乐森更看重的反而是机器人本身的“功能”和“形象” 。 正因如此 , 他们选择了用最强大、最复杂的技术 , 去挑战“双足人形机器人”这个目前行业公认的高难领域 , 同时通过IP合作在一次次的定制设计过程中 , 展现自身远超行业平均水准的机器人结构设计、算法开发等能力 。



同时 , 自1927年机器人首次登上大荧幕至今 , 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和想象还基本停留在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作品中 , 而绝大多数脍炙人口的机器人形象基本都是双足人形机器人 。 所以这也是乐森选择了复杂的双足机器人、而非简单拼装编程类产品的一大原因 , 因为他们相信 , 通过这种复杂的、高度还原IP形象的机器人产品 , 能够让许多人儿时的梦想“从荧幕走进现实” , 享受独特的沉浸式IP娱乐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