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数码围城之下的绿联科技( 二 )


绿联从成立之初在销售渠道就选择了线上突破 , 而并非传统的线下数码卖场模式 。 近三年来绿联线上营销占比分别为82.41%、82.35%和78.14% 。 虽说电商平台营收比例在逐年下降 , 但平台费用也在逐年增加 , 这也是近年来其利润下滑的众多原因之一 。 2019—2021年其平台费用分别为1.28亿元、1.91亿元和2.34亿元, 几乎为营收的10% 。
一方面渠道费用在增加 , 而另一方面却是近年来海外市场的失利 。 2021年国外营收占比为46.09% , 同比下降1.29% 。 虽然这个降幅比例较小 , 但和同行业其他品牌的海外数据相比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 例如安克创新在北美市场的营收份额近年来也在缩小 , 但实际上销售额却在大幅增加 。 2019年北美销售额37.52亿元 , 2020年来到了50.19亿元 , 同比增加33.76% 。
也就是说自2019年以来 , 绿联忽视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 让自身痛失了疫情期间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的良机 。 国内外市场的发力不均衡并不是绿联最严重的问题 , 其产品结构布局才是真正的急需调整 。 相对于销售渠道、市场分布 , 产品的多元化横向布局更重要 。

目前绿联产品分为5个大类: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手机周边和存储类产品 。 几乎囊括了所有3C周边产品 , 被称为数码超市一点也不为过 。 但实际上真正归纳起来也就是线材类和数码外设两大类 。 产品线丰富但是很臃肿 , 同时其产品的研发生产还只是仅仅围绕在手机和电脑周边 , 产品布局已经落后于同行业的其他品牌 。

传统数码厂商品胜目前以自身优势已经涉猎户外新能源以及共享充电领域 , 并且试图创造品胜生态圈;刚刚上市2年的安克创新 , 除了安克品牌外 , 还有涉及智能家居的安克悠飞、3D打印的安克制造、影音娱乐的安克星云等品牌 。
安克的这套立体品牌矩阵的意图也很明显 , 产品多元化才是企业成长的保障 。 绿联产品线看起来确实很丰富 , 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 实际上产品形态很单一 。 产品线的繁杂 , 一方面增加了更多营业成本 , 另一方面也给绿联自己制造了不断的麻烦 。
外协产品居多 , 科技含量堪忧
品类繁多的产品仅靠绿联旗下的志泽科技和海盈智联两家工厂生产显然不太现实 。 据招股书显示近两年绿联的外联生产的数量占比达到了78% 。 而具体到细分类目又是另一番景象 。 占据主要销售份额的传输类和音频影视类产品的自产比例仅为21%和27% , 而移动周边和存储类产品几乎完全是依靠外协生产 。
这也就造成了绿联产品品质的参差不齐 。 近年来其产品质量也备受消费者质疑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绿联数据线自燃、充电器质量问题的投诉数不胜数 。 2019年—2022年三年间 , 绿联就有5款产品因抽检不合格或是整改或是下架 。 2020年旗下的移动充电电源因不符合国家标准更是被深圳市市场监督局罚款近9.37万元 。
外协产品比例过大不仅会让绿联对产品失去把控性 , 更是让其在产品成本上丧失了议价权 。 虽然外协生产增加了产品的多样性 , 同时节省了企业人工成本和研发时间 。 但从目前绿联外协的情况来看 , 仅从招股书上显示 , 绿联的外协厂商多达20多家 , 管理上的沟通协调难度可想而知 。

而众多的外协厂商也让投资者对绿联的科技含量深表怀疑 。 在消费者眼里绿联是一家消费类数码厂家 , 科技含量不用质疑 , 但实际上绿联的科技含量并不高 。 截至今年绿联科技一共有1297项专利 , 其中发明专利仅为12项 , 而外观专利多达1083项 。 从近年来其研发和推广费用来看 , 绿联依然是一个“重营销轻研发”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