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科技|中芯国际发力28nm芯片,打造成熟工艺龙头,堵住台积电的退路。( 二 )


创始人是一家公司的灵魂 , 中芯国际也不例外 。
张汝京离开后 , 很多老部下也离开了中芯国际 , 人事不稳谈何发展 。
2009年中芯国际第四季财报显示 , 净亏损高达4.8亿美元 。 2011年 , 中芯国际仍然亏损2.47亿美元 , 只好卖掉了子公司武汉新芯 。

武汉新芯辗转发展成了现在的长江存储 , 世界顶级的存储芯片厂商 , 仅次于三星、SK海力士、美光 。
可以想象 , 如果张汝京不离开中芯国际 , 如果中芯国际当年发展稳一点 , 如果不卖掉武汉新芯 , 那么中芯国际现在的成绩无法想象 。
中芯国际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 一度停止了新工艺研发转而确保公司正常运转 。 为什么呢?
因为张汝京走后 , 中芯国际的控制权出现了摇摆 , 严重的内耗阻碍着公司的发展 。

2004年 , 中芯国际在纽约上市时 , 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实业;
2009年 , 创始人离开时 , 台积电拿走了中芯国际8%的股份;
2010年 , 国有资本入场 , 中芯国际大股东变为大唐电信 , 持股14% , 第二大股东为上海实业 , 持股8.7%;第三大股东为台积电 , 持股6.9% 。
2011年 , 央企入场 , 拿到了11.6%的股份 , 成为第二大股东 , 挤走了台积电;
2015年 , 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入场 , 给中芯国际带来了大额资金 , 也彻底的稳住了中芯国际国有资本的地位 。
2017年10月16日 , 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 , 担任CEO一职 。

梁孟松毕业于加州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 , 师承FinFET发明人胡正明 , 曾任台积电专案处长、三星研发副总 , 在芯片领域获得了181件专利 。
有了梁孟松的加入 , 中芯国际量产了28nm、14nm、12nm , 同时攻克了7nm技术 , 5nm、3nm技术研发也提上了日程 , 只待EUV光刻机 。
中芯国际快速发展的同时 , 也开始了回归之路:2019年5月 , 中芯国际从纽交所退市;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 。
中芯国际一路坎坷 , 一路艰辛 , 但最终成为国产芯片的支柱 。 它的发展也反映出中国芯片产业的坎坷和艰辛 。
中芯国际回归后 , 开始了更大的一盘棋 , 要做成熟芯片工艺的领导者 。
中芯国际新项目马不停蹄
虽然中芯国际因为光刻机的问题无法突破7nm工艺 , 但是在28nm成熟领域发展迅速 。
2020年12月 , 中芯京城投资76亿美元(约500亿人民币) , 在北京亦庄建造12寸晶圆及芯片封装厂 , 计划2024年量产 。
中芯京城正是中芯国际位于北京的子公司 , 类似的子公司不仅有中芯京城 , 还有中芯深圳、中芯东方、中芯西青等等 。
这些子公司纷纷开启产能新建、扩建 , 总投资高达几百亿美元 , 并计划在2023年建成投产 。
中心深圳在深圳坪山区建造28nm芯片制造厂 , 产能为4万片/月 , 主要为驱动芯片、电源芯片;
中芯东方在在上海临港建造12英寸28nm晶圆厂 , 投资88.7亿美元 , 月产能10万片/月 。
中心西青在天津投资75亿美元 , 建造12英寸晶圆厂 , 产能为10万片/月 , 聚焦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等领域 。
这些项目投产后 , 将使中芯国际的产能增加近2倍 , 公司实力直接上升一个台阶 。
据中芯国际介绍 , 这些产能不仅仅应用在国内 , 还有30%的产能为海外客户提供 。
同时一部分产能是共用的 , 满足客户的动态需求 , 还有一部分针对特定细分市场 , 比如面板行业、模拟电路、CIS等 。
中芯国际的产能扩大 , 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满足国内成熟市场的需求 , 另一方面争取海外客户 , 抢占国际市场 。
正所谓 , 你在先进制程阻挡我 , 我在成熟领域堵截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