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地|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工业、IT、金融经济全要素、跨产业链全面连接,改造了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形态,极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产业未来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合肥有信心、有能力、有基础、有条件全力跑好工业互联网“全新赛道”,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
设计科学发展规划,建设稳固网络基础
合肥将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示范引领,聚焦基础网络、平台体系、安全保障等关键领域,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细化重点任务,明确主体责任,加强考核调度,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强化人才引领支撑,成立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组建市工业互联网领域专家智库,依托庐阳区大数据产业园 (G60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和瑶海区“中国网谷”(G60科创走廊物联网产业合作示范园),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和管理团队,建设一批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强化市创业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资金支持,推动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重点平台培育。抢抓“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契机,科学布局数字新基建,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加速改造升级工业企业内网,推动重点产业园区实现5G深度覆盖,建成满足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的外网基础设施。加快标识解析建设,争取建成3个以上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力争突破1亿条,形成20个以上标识解析典型应用案例,赋予工业互联网每个机器和产品“身份证”,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
打造高层级平台体系,搭建多领域示范场景
合肥必须发挥科技资源密集优势,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支持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科大讯飞、容知日新等单位和企业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平台,跻身国家级“双跨”平台队伍。聚焦数字基础好、带动效应强行业,打造5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垂直化行业型平台,推动行业知识经验在平台沉淀集聚。突出发挥光伏、动力电池、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智慧能源、人工智能、城市安全等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培育6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型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主要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搭建40家企业级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每年推动2000家以上企业设备、10000家以上消防和燃气安全单位设施上云、数据上云、业务上云,实现“建平台”与“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尽快出台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创新探索,让“六化”新模式应用覆盖规模以上企业,服务广大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向交通、建筑、公共安全等多行业、多领域拓展应用,打造50个以上国家级5G等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全面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和融通发展。
用好强大资本力量,发展活力产业生态
合肥要大力培养熟知资本、善用资本的干部队伍,持续提高政府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和利益链接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激励约束作用。营造更有利于资本市场发育的新环境,不断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政策支持,推动更多的企业拥抱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经济发展,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融合”的工业互联网新格局。近年来,合肥市加速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了“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合肥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聚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网络通信、边缘计算、智能控制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实现本地产业化,打造一批核心产业聚集区,形成千亿级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