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州日报为喜马拉雅山巨树“量身高”专访中国巨树科考队员刘团玺:爬上28层楼高树...|为喜马拉雅山巨树“量身高”( 二 )


实际上 , 这还不是刘团玺此次遇到的唯一险情 。 就在科考团队来到察隅的原始森林中行走时 , 大家突然听到上方一阵哗哗作响 。 “赶紧躲开!”团队摄影师一声惊呼 , 所有人赶忙往后奔跑 , 只见一根2米多长、直径约30厘米的枯树干从天而降 , 重重砸在地上 , 地面被砸出一个大坑 。 “要是被这根五六十斤重的枯树干砸到 , 后果不堪设想 。 ”回忆起那一幕 , 刘团玺仍感到后怕 , “所以 , 深入原始森林攀爬巨树 , 其实是一次探险性质的科考 。 ”
“无痕”攀登28层楼高:他在顶端和大树“对话”
刘团玺介绍 , 野外巨树攀爬 , 国内外已有一套成熟的攀登技术 , 叫“单绳技术” , 只通过绳索爬上树的顶端 , 下来时不会在树身留下任何钉子 , 也不会对大树造成任何伤害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本次巨树科考使用了两种方法测量高度:一种是用无人机辅助测量 , 将无人机飞到最高的树梢位置 , 放下一根绳子 , 绳子尾端绑一个半斤左右的重物 , 树冠、树根两端用电子水平校准 , 将绳子拉直 , 拿笔在底下做一个标记;第二种则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金标准”——攀树直接测量法 , 人直接爬到大树顶部 , 确定最高树梢之后 , 将金属卷尺从树梢放下至地面测量 。
有了无人机 , 为何还要人爬到树顶端?刘团玺表示 , 目前测量大树身高 , 无人机还不能完全代替 。 “无人机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很难进行精确测量 。 并且巨树科考并非单纯只测量高度 , 还需要对树叶、种子、树皮以及其他附生动植物进行采集 , 检查病虫害情况等 , 这些都是无人机无法完成的 。 ”
攀爬巨树的首要工序 , 是要抛投辅绳挂于高处树杈 , 再牵拉攀登主绳形成双绳系统——这是最关键的环节 。 而松杉巨树往往在森林树冠层之下无分支 , 因此最低挂绳高度多在30米以上 , 需用无人机或弹弓系统抛射 , 挂好最低处安全绳后 , 继而由先锋领攀到树顶 。 刘团玺表示 , 当天挂绳不太顺利 , 先后打了13次攀树弹弓才终于将主绳挂于约35米处的大树枝上 。 接着 , 刘团玺用辅绳把攀登用的主绳吊到半空中去 , 先做一个承重测试 。 随后3名攀树师轮流把4根攀树用的主绳通过攀树抛绳的方式 , 每次上升3到4米 , 终于在2022年8月9日中午 , 他们将全部四根攀登主绳从80米到45米的保护站(以扁带等绕于树干受力)设置完毕 。 3名攀树师前后花了大约8个小时才最终到达树顶 。
爬上28层楼高的树顶是怎样的体验?刘团玺表示 , 一开始爬到树顶时往下望 , 就像坐在悬崖顶端 , 不免心跳加快 , 只要稍微有风吹过 , 在树顶就会感觉到剧烈的晃动 。 每到这时 , 刘团玺就会坐在树顶自言自语般和大树说话 。 “我就像和动画片里的树精灵对话一样 , 悄悄告诉大树‘对不起 , 打扰你了’ 。 我相信人总会在某个时刻 , 是想和大自然说几句悄悄话的 。 ”
向世界展示生物多样性:“中国巨树群落越来越受关注”
2022年8月9日至11日 , 科考队员完成了两次巨树等身照的拍摄 , 最终测量其树高为83.4米 。 “根据气候历史数据 , 17世纪中叶应正好对应第四纪冰期的喜马拉雅末期 , 所以推算380岁差不多是速生高树能够较好生长的最长年龄;冷杉多为千年内寿命 , 这棵树应该还没到其寿命中间段 , 可能还能再长一百年 , 假设一年长12厘米 , 它最终应该能长到95米左右 。 ”科考团队的王孜博士说 。
刘团玺告诉采访人员 , 这棵云南黄果冷杉需要五人合围才能抱起来 。 在巨树周围 , 科考队员还发现了大拟啄木鸟、栗头鹟莺灰喉柳莺、黑颏凤鹛等30多种鸟类以及碧凤蝶、巴黎翠凤蝶、网丝蛱蝶等十几种蝶类或昆虫 。 而经攀树采集调查 , 这棵巨树上共发现50余种高等植物 , 包括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等多种类型 , 显示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 “可以说 , 此次科考刷新了中国巨树科考的历史纪录 。 ”